《泥濘》

作者:Francis

  泥濘,雨水與土壤之混合物也;人所踏之處,無不濺起灰濁水花,輕者沾染鞋身,重者濺及褲管、影響整日情緒,更甚者,從此「一朝被泥濺,十年怕砂土」。

  以泥濘描寫女性社會處境,再適合不過。泥濘,使人窒礙難行、難以快步向前,它使人渾身不舒服──髒了淨白的鞋底、濕了乾爽的褲腳,更重要的是,當我們被泥濘搞得一身灰,我們無從抱怨,旁人還會來一句:「妳怎麼不好好保護自己?」

  從古至今,各種傳統觀念束縛著女性,即便在如此開放多元的時代框架下,女性依舊處於相對弱勢,刻板印象及價值觀仍深植人心,影響著我們的社會脈絡及個人思維,而這類性別歧視及性議題,更如同猖獗且旺盛的雜草般難以根除,值得我們共同努力。

  依稀記得在國小時期,我滿懷希望地加入羽球隊,期望自己能在此一展長才、培養能力,使體育專才得以伸展及發揮;然而,我卻在此遭遇性騷擾事件,使我充滿抱負的希望蒙上一層灰濛濛色彩。

  那雙觸摸胸前的恐怖手掌,至今依然是我無法消弭的惡夢。當時,正經歷父母離異官司的我,不知道,也不敢向父母提起。性騷擾事件與父母離異的交錯影響之下,使我更難以向外界求助,並在心理承受莫大壓力。

  隨後,我因在全國賽中表現優異,離開家鄉提拔至北部訓練。進入高中以為自己終於可以逃離那些可怕回憶,殊不知,我在校隊的帶領之下,時常遭到教練言語羞辱,以及毆打形式的暴力對待。

  從那時我才明白,打與罵其實是體育圈歷年以來的常態與模式,甚至男選手對女選手的偷拍、性騷擾,熟悉此無形制度的人已司空見慣,更經常視其為理所應當。

  人們對於自我價值的概念,往往取決於社會或他人對於自己的看法。因此當一個人長期處於如此負面且高壓的環境之下,打罵帶來的結果不是淬煉心志,而是使之土崩瓦解。

  高中階段,我更能清楚意識到生活中的性別歧視,這些歧視體現在價值觀、言語、行為之上;高中教練曾表達「獲得優異的羽球成績,能讓妳進入好學校,並嫁給好人家」等言語,顯現出女性為家庭附屬品之價值觀。同時,教練也禁止女生申請生理假,因為他們認為女性的經期「就只是肚子痛」。

  當我回顧自己的生命經歷,無不看見性別歧視與性議題的運作方式,這些議題實實在在地存於我們的生活之中,只因人們習以為常,以至於難以察覺;對於自己的遭遇,我從逃避、意識、察覺,蛻變至勇於替自己發聲,這也不禁令我思考,世界上的各個角落還有多少女性正遭受如此不平等的對待及恐怖事件。

  這同時使我意識到生活中各方面的種種限制與文化,比如「冠夫姓」的這個傳統,雖然冠夫姓在我們這一代已經很少見了,但在西方國家仍是非常盛行,而之所以這是性別歧視,是因為它無疑將女性標籤化,使女性成為男性的附屬品──王小姐跟張先生結了婚,她就不再是王小姐,而是「張太太」。

  此外,在我們身處的國家中,也有許多傳統儀式也相當不合理,像是婚禮中「拜別父母」和文中提到的「潑水」儀式等等,使女性在步入婚姻後必須與原生家庭切割,前往另一個家庭適應新生活,我認為這是必須要被改變的,因為結婚不是交易,而是兩個人共同步入人生的下一階段,女生不是「嫁出去」、男生也不是把女生「娶回家」。

  我們都熟知一句話:「每逢佳節倍思親」,在這些佳節中,女性因傳統而被迫留在夫家,使得思念家人的情緒只增不減,而我覺得在婚姻當中,無論是男方家庭、女方家庭,都有團員的權利,我們都應該尊重彼此的意願,而不是用傳統習俗壓迫某一方。

  而在日常祭祀中,倘若女性剛好遭遇經期,就不可以進入廟裡面拜拜,因為月經被視為是「穢物」,如果進去拜拜就等同於是對神明的不尊重。然而,我認為月經是女性的正常生理現象,再自然不過了,因此這無疑是對於女性的歧視與限制,更是應該被剷除的陋習。

  我也意識到,男性凝視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定義了女性該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並毫不掩飾地暗示了女性都應該努力追求的「完美女性」形象。男性凝視在媒體中無處不在,不僅在電影中,在廣告、雜誌封面、書籍中,無論我們走到哪裡,人們的生活往往存在男性凝視的蹤影。女性的美麗標準嚴重迎合了男性的目光,貌似女人除了長相以外一無所有,完全失去了自我個性,男性的目光也為女性設定了美麗標準。

  在不斷地看到理想女性身體的形象之下,許多女性已經轉向自我客體化,不僅試圖使自己符合社會中對於美的定義,有些女性也會將其作為自我資本,在社交媒體上透過自己身體的形象來得到關注、讚賞或認可。

  我想,性別歧視的問題在我們的社會文化中根深蒂固,在職場上、在家庭分工中、在言語行為間,生活中處處可見性別歧視的蹤跡,但我認為這並非不可逆的情形。雖然我們沒辦法一夕之間就扭轉性別刻板印象,或是使性別歧視消失得無影無蹤,但我期望人人都可以理解性別歧視與相關議題在社會中的運作模式,提升普遍認知。

  人雖有性別之分,但我們皆同樣生而為人,都是存在地球上的物種,因此正所謂「團結力量大」,也許一個人的力量無法撼動整個體系,也許未來的路還很漫長,不過透過同心協力、相互理解與尊重,必定可以邁向一個更加和平、平等的社會,讓原本難行的泥濘之路,鋪蓋上一層嶄新的道路。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